公元前 154 年,正值汉景帝和晁错紧锣密鼓地针对诸侯,抓住诸侯的小辫子,进行削藩的时候,远在函谷关外的胶西王刘卬,接待了一位神秘的客人。这位客人名叫应高,是吴王的中大夫。原来,朝廷的动向,吴王也有所耳闻。他担心自己的土地会不断被削夺,于是计划发动谋反。但他知道,仅凭一个诸侯的力量,势单力薄,难以成事。要搞大事,必须联合其他人。吴王首先想到的第一个盟友就是胶西王,于是派中大夫应高去游说胶西王。应高见到胶西王后,对他说:" 现在皇帝任用奸邪的臣子,听信那些阿谀奉承的贼臣的话,削夺各个诸侯王的土地,对我们诸侯的处罚实在太严重了。而且看这样,恐怕以后会越来越厉害。俗话说,狗舔过米糠就会吃到米粒。吴国和胶西国都是出名的诸侯王,现在都被盯得死死的,恐怕以后就没有安稳日子了。"" 此外,吴王本身身体有病,二十几年都不能去长安朝见,也经常被怀疑图谋不轨。但吴王没法说清事情的真相,整天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哪天犯了事,可能连性命都保不住。"" 我还听说,大王您因为买卖官爵的事被追究过错,也被削了土地。可是据我了解,其他诸侯的罪行,根本没有严重到需要被削夺土地的程度,这实在让人害怕啊。朝廷的目的并不单纯,不只是想削夺我们的土地而已。"胶西王听了,点点头说:" 你说得对,确实是这么回事。但我们该怎么办呢,又能咋办呢?"应高回答:" 吴王觉得您和他有同样的忧患,所以愿意和您一起应对当前的局势。我们应该按照道理办事,为了天下百姓,就算拼了命也要除去隐患。不知道大王您意下如何?"胶西王听后有些担忧,说:" 我怎么能这样做?陛下虽然对我们逼得有点急,本来不过是一条性命,怎么还能造反,不听朝廷的号令呢?"应高赶忙解释:" 都怪晁错,他蛊惑天子,想剥夺诸侯的土地,所以诸侯们才有了异心。局势已经坏到这个地步。如今又出现了彗星,还发生了蝗灾,可以说这是难得一见的时机。百姓整天忧愁苦难,这正是圣人出世的缘由。吴王打算以诛杀晁错为名,对外宣称追随大王您,这样您便可纵横天下,相信各地诸侯都会配合我们。"" 到时候就没有攻不下的地方,也没有人敢不服从。如果大王诚心愿意这么做,只需给我一个承诺,您只需要一句话的事。那么,吴王就会率领楚王一起攻下函谷关,守住荥阳,截断敖仓的粮食,用来抵御汉军,同时将军队驻扎起来等待大王的到来。如果大王真的能来汇合,那么天下很快就可以统一了。到时候两个君主共分天下,这样不就可以了吗?"胶西王听了,最终还是下了决定。他说:" 好,我同意了!就这么干!"于是,应高即刻赶回去找吴王汇报情况。但是,吴王听了之后,担心胶西王会反悔,所以就亲自假扮使者再次来到胶西国,跟胶西王当面定下约定。胶西国的文武百官听说了胶西王的谋划,纷纷劝谏。他们说:" 诸侯的土地还不到整个汉朝的十分之二,如果要谋反,会给太后带来忧愁,这可不是什么好的计谋。现在侍奉一个皇帝还这么艰难,就算事情成功了,两个国君也会因为分土地而斗争,到时候灾难会更加严重。"但是,胶西王根本不听这帮大臣的话,他说:" 你们懂个锤子!"随后,胶西王派出使者去邀约齐王、淄川王、胶东王、济南王等。这帮诸侯一个一个都答应了,响应胶西王起事!这就是吴王刘濞串联谋反这段故事。吴王刘濞串联谋反,为什么事情就这么容易成了呢?不得不说,碰到像晁错和汉景帝这样做事急躁的人,确实容易让一些诸侯站到对立面。你看看,胶西王是怎么被鼓动谋反的。一,制造矛盾,唤醒了危机。胶西王刘卬是刘肥的儿子,好勇,好兵,可以说吴王刘濞选了一个很合适的说服对象。当然,应高很有说服技巧。先是挑起矛盾,比如,皇帝任用邪臣,整天搞一些歪门邪道,针对诸侯。听说您被削夺了六个县。按照惯例来说,您所犯的错,不足以被削这么多土地,这不过是小题大做,故意找茬。胶西王听了,也意识到确实是这样。然后,应高还唤醒胶西王的危机意识。" 朝廷这次抓小辫子的行为,恐怕不仅仅是为了土地,更可能是要把这帮诸侯彻底干掉。"这样一来,胶西王的危机就被唤醒了。二,利益许诺,画大饼。应高鼓动胶西王跟吴王兵分两路,到时候大家分割土地,一起建立伟大的事业。而胶西王这样的人就被说服了。为什么会被说服呢?一方面认知有限,对朝廷也不服气,另一方面诱惑足够大,他的欲望被应高无限放大。三,欲望易起难收。为什么胶西王的大臣劝他不要瞎搞事?因为诸侯的实力根本没法和朝堂对抗。但是,胶西王却铁了心要将谋反进行到底,还联络了其他诸侯王一起谋反。为什么胶西王劝不住?欲望被激发了,但欲望并不容易消退。唤醒一个人的欲望,其实并不难。人性的贪,很容易被唤醒!只要你给他画足够大的饼,提供足够多的诱惑,再把风险稍微降低一点,就很容易让别人心动。一旦别人的欲望被唤起,你只需要告诉他怎么做、做什么,就能轻松实现年薪百万,只要几个简单的动作,对方就会相信你描绘的美好前景,很难再被拉回理性状态。胶西王就是这样。应高给他画了大饼,加上吴王又亲自去当面达成协议,给胶西王吃了一颗太上老君丹炉里的定心丸,所以,这个时候的胶西王,铁了心要谋反,谁也劝不住了,谁坚持劝,谁就是找死。总结一下,胶西王之所以被说服,有三个关键点,对我们说服他人结盟、一起做坏事很有启发意义。第一,要分析对方的痛点,让他觉得你理解他的处境。第二,通过利益影响对方的认知,给他画大饼。第三,激活对方的欲望,同时降低他的行动成本,这样你就更容易让对方和你一起行动。这就是团结人(忽悠人)的技术,也是与人结盟的艺术方法。干坏事有干坏事的成效,干好事有干好事的成效。至于是干坏事还是干好事,全在你的一念之间。当然了,我还是劝你多做善事,最重要的是,要警惕别人用这些方法忽悠你。观看更多《资治通鉴》解读内容,欢迎订阅我的专栏,为你解读《资治通鉴》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点账号头像,进入主页可见)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南京,这座深藏千年文化底蕴的古城,曾见证过帝王将相的荣光与跌宕,也承载着无数历史的痕迹和岁月的沧桑。今天,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似乎再一次被赋予了新生。而那个人,那个传说中的人物,他要来南京了!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旅行,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盛大相遇,注定让这座城市焕发新的光彩。
你是否能想象,一位被千百年历史埋藏在诗书与画卷中的人物,突然从历史的缝隙中走出来,站在现代的南京街头,微风拂面,仿佛与这座城市的灵魂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们的故事的开端——一个古老的约定,等待着在当代的南京,逐渐展开。

他是谁?
“他”并非现实中的普通人,而是一个代表着历史、文化与智慧的象征。这个人物,或许是古代的帝王,或许是文人墨客,或许是某个民族的英雄,他或她的到来,带着历史的回响,携带着千百年未曾熄灭的光辉。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几乎成了中国历史中最浓重的一笔。而这个“他”,将是历史与现代的桥梁,是时间与空间的交织点。
在许多人的想象中,历史人物的形象多以纪实或传奇的方式流传下来。这一次,他要以一种更为鲜活、更为真实的形象回到南京。没有尘封的古籍,没有远远的传说,而是与这座城市的风景、空气、节奏和人群融为一体。这个历史人物,将走出书页,走进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为什么是南京?
南京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城市,它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之城。在这片土地上,曾有无数英雄豪杰、文人雅士留下足迹。无论是紫金山下的中山陵,还是秦淮河畔的风花雪月,南京一直是文化的殿堂,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而今天,南京要迎来这位特殊人物的到来,它不仅是历史的一次回归,更是文化与时光的一次交融。
南京的每一块石板路,每一座古老的建筑,都像是沉睡中的记忆,它们正静静地等待着与这位人物的再度相遇。南京的历史与这位人物的历史交织,成就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奇妙约定。南京不再是单纯的历史遗址,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见证者,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
他来了,南京的天空变得更加明亮
当这位特殊人物踏上南京的土地,仿佛一颗历史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重新生根发芽。那一刻,南京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古老的气息,仿佛时间的齿轮被逆转,历史的车轮再次驶向过去。
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回归,它将带来更为深刻的文化震荡。这位人物的到来,必定会给南京的文化生活带来新一轮的复兴与改变。各大博物馆、历史遗迹将成为参观者的圣地,历史爱好者、学者、游客都将在这里汇聚,展开一场关于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思想碰撞。
他的到来,将点燃南京的激情
无论是人们对这位人物的崇敬,还是对历史的探索与渴望,这场盛大相遇注定将激发出更多的思想与情感。在这座城市中,人们的目光将不再仅仅停留在现代的高楼大厦上,历史的光辉将重新照亮人们的心灵。
这不仅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更是一场文化自信的觉醒。在他的引领下,南京的文化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文创产业、旅游业、教育事业等领域都将因此蓬勃发展。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将被这位人物的故事所打动,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传承。
结语:南京,历史与现代的永恒交响
他要来南京了!这不仅是一个人物的到来,更是一个时代的回归,是历史与现代的完美交融。南京,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将再次焕发光彩,向世界展示它千年不变的文化魅力。
对于南京的每一个人来说,这一刻的到来,既是对过往历史的深情致敬,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南京,依旧是一座立足现代、心系历史的城市,准备好迎接这场千年之约的盛大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