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寄托版 Z 君(化名)采访者:现任生农医药版主 蛀牙文 / 寄托天下「 ID:gternet」《飞跃版主十年访谈》序言寄托能否走到今天,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版主们的奉献精神。携手备考,各种答疑,经验分享,正是他们的这种无私奉献奠定了寄托延续至今的文化基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从此以后,一代一代版主都继续了这个精神传承,从 70 后到 80 后再到现在的 90 后,版主们都是极富奉献与分享精神的人。也正是印证了 " 人以类聚 " 吧。而有意思的是,脱离寄托论坛这个小江湖,用通用的成功标准来看,我们的管理团队也一直都是人才精英辈出,到现在都是如此。历任版主算起来也有百余人了,如今他们很多都是社会精英分子,仍为曾作为寄托版主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从今天开始,我们邀请多位已飞跃超十年的寄托版主,来谈谈他们眼中的留学、海外生活、以及寄托。本系列大约十集,每日更新希望前辈们的心声让你更明白寄托是怎么样的一个存在下面正文开始1. 请问能否向各位寄托天下的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和还在使用寄托天下网站准备 GT 的九零后甚至 00 后相比,我已经是一位油腻的大叔了。年过三十却依旧和一群年轻人在美帝一个不知名的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前途事业两茫茫,课题项目紧张头发日渐稀少,毕业遥遥无期。和参加其他寄托十年访谈的朋友相比,可说是混得十分不如意的了。十年前在上海西南某高校毕业的时候,意气风发的我并没有想过十年后会是如此的这般场景。经验看来是谈不上了,如果要说有什么教训,还是需要远离某些公认的劝退学科,以及警惕一些出现过热迹象的专业。本人便是极好的教训,两次转行尽管收获了巨大的人生经历,但是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时间成本,个中曲折和身处其中的心境变化,不足以与人道也。2. 我们从你申请留学开始。你觉得你当时能够成功申到美国,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比如高 GPA,高 GT,陶瓷,科研经历等等)你有什么愿意向现在的申请人分享的申请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吗?本人的经历相对复杂,首次出国并非美国,而是西欧的某个国家,在社会主义国家接受再教育以后,毅然放弃在该国攻读硕士的机会选择回国,毕业后在国内工作过较长时间,2014 年才下定决心结束温水煮青蛙的状态,毅然辞职出国,因此从我的不具代表性的经历来看,出国最重要的其实是及时止损的心态,还有重新开始的勇气。一旦决心背水一战,GPA,GT,陶瓷和论文其实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国外相对没有看重所谓的年龄劣势,研究生的申请,特别是博士还是以科研的潜力为主。而且相对较长的培养时限,也保证了学生有时间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夯实基础。还是回到勇气上面,一旦人被逼到了比较窘迫的境地,人的潜力几乎是无穷的。我曾经用四个月时间准备 GT,而且是在全职工作的情况下先 G 后 T,五六点回家后小睡几个小时,从半夜起学习到五点然后开始准备上班。当时寄托 Crazyrobin 操作性极强的 GRE 备考指南和 LSAT 阅读材料,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因此,迅速找到有效资料的能力以及学习的毅力,是非常宝贵的,这也是我一个大龄中年人在研究生学习当中非常宝贵的财富。3. 到了美国后,你一开始最强烈的体会是什么?美国生活和你在国内的时候的想象一致吗?因为已经有了欧洲的生活经历,美国的生活并没有给我造成大的文化冲击。可能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美国人对各种成文条例的严格遵守以及某些不可解说过细的文化社交规则和惯例。在美国的生活让我更加强烈地认识到政治生活在社会团体形成,群体身份认同和利益分配的重要作用。4. 你到了美国后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怎么克服?和大多数拥有整个家庭资助的幸运同学相比,穷是我最大的困难。为了挣钱想过各种办法,包括向学校写申诉信要求减免学费和租车费用,以及尝试各种办法增加自己的收入,因为至今未曾完全克服,所以就不集体展开了。写到这里,真是对不起日渐老去父母的愁容和白发。5. 你的专业好毕业吗?找工作的大致趋势和出路如何?可以去什么样的公司做什么样的职位?大概待遇如何?(这个看你自己愿不愿意分享)专业是知乎知名的劝退专业,因此找工作的趋势是竞争日渐激烈。希望拿着几篇大论文和青年千人的帽子回国,然后 Apply for 教授,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国内山头林立,留给外来者的空间不多了,这点可以从历年高校招聘水涨船高的要求中略见一斑。作为一个反复转行的人,本人正在恶补编程和统计知识,希望未来在研究机构或者医药公司谋求一个技术岗位吧。6. 关于导师的选择,有什么经验跟大家分享?导师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读博士的体验,这点和婚姻有些相似。美国以外的情况不太了解,但是美国导师的资助情况是首要的,其次是老师的人品。具体可以与导师之前学生的毕业情况间接地了解该学科的出路和职业前景。及时止损是关键,原因参考前一条机会成本。其次,要及时与导师交流,每个导师的指导方式不一样。有的比较要求尽快出成果,有的相对鼓励学生自由发展,管理导师的期望值,尽可能展现靠谱职业性的一面。最后是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发展某一方面其他人不能替代的技术。博士阶段不再是学生,需要在某一个领域展现自己的专业性。在一些方面甚至要达到做老师的老师的程度。只有体现了自己不可被替代的能力,才具有谈判的资本以及课题组内不可动摇的地位。毕竟在美国一个博士生每月花费导师超过五千美元的费用,如果不能有与五千美元相对应的产出,是很容易影响与导师的长远关系。7. 你如何看待留在美国还是回到中国这个问题,不论是现在考虑还是未来考虑这个问题,你觉得这两种选择各有什么利弊?俗话说,一个人的发展不仅要看自身努力,也需要看时代的进程。回国与否取决于一个人想要怎么样的生活。更深层次上是由一个人如何定义成功决定的。是回到社区,投身宗教活动;还是实现中国梦,投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亦或是回归家庭,尽到妻子丈夫儿女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并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对错。无论是回国或者留在国外,都是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生轨迹的事情,慎重地问自己的内心,周全的考虑国家民族的命运,还有自己学科的前途。8. 请问你如何看到出国留学成本回本的问题?与很多人的想法不同,出国最大的机会成本其实是时间。出国意味着大部分放弃在国内的积累和人脉,在一个新的国家几乎从头开始。所以除非是走到绝路,大部分人是不会在毕业工作后走出这一步的。所以出国是一件成本巨大的事情。专业选择因此就更加重要,不仅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也要选择代表未来生产力方向,社会需要的专业。某些专业已经陷入了军备竞赛的境地,教职要求水涨船高,业界需求又不大,身处这样的专业,止损是必须考虑的事情。9. 你是否同意 CS 现在特别好找工作?如果是,你觉得是否应该鼓励很多不好找工作的专业的同学转 CS?社会的进步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未来尚有变数。曾几何时,会计是非常热门的行业,今天的金融和计算机也是一样。但是花无百日好,人生很长。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们必定可以看到行业的起起伏伏。有时候即使行业欣欣向荣,个人的境遇也不一定能够乐观,因为个人的收获牵涉到众多的场外因素,以及命运无常的捉弄。无论如何,不可能指望一学 CS,人生就能够转机,没有一个专业承担得起这么重大的责任。现处热门专业的同学也许要分清自己能力和行业红利的差别,不要把自己数倍于他人的收入完全当作自己能力的体现,而放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积累的动力。居安思危,因为只有处在行业的领头位置的人,才能够持续享受行业的红利和技术的溢价。CS 是不错的工作,但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历史上会计也是很好找工作,当时的生物也是,转 CS 在短期看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有心及时止损的同学。但是转 CS 需要考虑两点:第一,本人是否具有学习 CS 的能力,是否拥有经常加班和保持自己知识更新的愿望和身体;第二,能否结合自己所长,用自己的专业背景在交叉领域开出一片新的天地,比如生物信息学,生物统计和计算化学等等。总体上我肯定不建议所有人都去学 CS,但是转 CS 对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只是在做决定的时候,要了解自己内心,平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的矛盾。从长远看,我们都是要死的;但是从短期看,在用贪婪算法找短期最优解的时候,不要忽视了全局最优解的位置。10. 从你出国开始到现在大概有 10 年了,你觉得你的十年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够为现在留学出国的同学们提供什么参考?这十年你是否体会到了留学的变化,或者体会到了美国整体环境的变化(比如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科技等)?十年间我见证了留学群体逐渐低龄化。是否与母国割裂才是全身心融入他国文化的方式?我遇到的一些从本科甚至更早就来到美国的同学,尽管能够在语言和文化上更好地适应国外生活,但是与此同时失去了在中国积累本土经验,与国内的优秀同龄人结识的机会,甚至失去了熟练应用中文进行笔头和书面交流的能力。因此,如果失去了在国内发展的能力和可能助推的因素,也许是非常可惜的。当然,是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发展,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问心无愧的选择。美国社会近些年来族群对立,社会共识无法形成,不同社会阶层和民族走向撕裂。美国社会的文化震荡必将持续好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这对中国人,特别是第一代移民团体是不利的,美国的大公司福利高且待遇好,还是很养人的,中国人在美国会遇到更多的职业天花板。而且海外华人社区分裂也很严重,除非个人趋向保守(这里的保守并无贬意,只是风险厌恶的意思)满足于普通中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态,否则有野心的年轻人我认为还是应该接受国内大风大浪的洗礼。11. 不论你现在身处何方,做什么工作,你觉得美国的这段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带给你的最多的是什么?是一份本领,心态,财富,还是阅历?它是否给了你十年前想要的东西?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选择留学美国吗?美国在当时并不是我唯一的选择,多年前留学欧洲的经历让我能够有机会比较不同社会体系和文化传统对于个人价值观塑造的。我至今年龄还没有到四十,自觉锐气还在。胸怀依旧激荡,也愿意挑战未知。留学生活是一场造化,一个人之前的能力和心境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成果。十年间思考过,挣扎过,彷徨过,遇到过贵人也有遇人不淑,总体上心智越来越坚定,生活着也是成长的过程,成长并成熟,考虑事物更加全面客观,恐怕也算是留学的一个收获吧。12. 请问你最后有什么想跟学弟学妹们说的话吗?美国的研究生院,特别是付费的硕士课程,有空谈的倾向。不要以为读几篇综述,熬夜做几篇论文,能够说些热词,就是专家了。培养思辨的能力,脚踏实地对一个领域真正进行研究,才是留学除文凭外更大的收获。中国从过去几十年都在高速上升的轨道上,中国能不能走向世界,需要考虑世界的因素。因此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考虑自身得失的时候,稍微估计到社会整体和国民的利益。有空也把目光放在美欧以外的广大世界,中国的崛起离不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合作。
霍震霆的小儿媳自从嫁入霍家后,生活似乎没有过多的波澜,反而平淡如常。尽管嫁入了这样一个豪门家庭,她依旧保持着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未被过多的奢华所困扰。她与丈夫生活在霍家的老宅中,面积184平米,虽然这座老房子并不如霍家其他豪宅那样奢华,但它见证了夫妻间的点滴时光,也承载了家庭的温馨与和谐。
在霍家这个大家庭里,小儿媳没有感受到过多的压力,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智慧,平衡了生活中的琐事与工作。她的日常生活充满了温馨、简朴而又有趣的细节。文章将通过6个方面的详细阐述,展示霍震霆小儿媳在霍家的生活,揭示她作为人妻后的成长与变化,以及她如何在这个并不复杂却充满爱的家庭中,过上了自己的幸福人生。
霍震霆小儿媳的婚姻生活:从浪漫到平淡的转变

霍震霆的小儿媳进入霍家的那一刻,外界的关注度极高,毕竟她嫁入的是一个名门望族。婚姻生活并不像外界预期的那样光鲜亮丽,而是回归了平凡。婚后的她,生活不仅没有受到豪门生活的过多影响,反而与丈夫一起,享受着生活中的点滴平淡和甜蜜。
最初的婚姻生活充满了浪漫,年轻的小儿媳与丈夫每周都会安排一些小型的约会,不管是一起去散步,还是在家做饭,夫妻俩总是享受彼此的陪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婚姻逐渐回归了日常。她开始认真打理家庭事务,丈夫也更加忙于工作,两个人的生活节奏变得一致,温馨而不张扬。
有趣的是,霍震霆的小儿媳似乎非常享受这种平凡的婚姻生活。她常常提到,最幸福的时光并不是外界给予的奢华,而是和丈夫一起度过的每一个平凡的早晨。她说,能够在霍家的老宅中生活,并不感到压迫,反而更能感受到家的温暖。生活中的小确幸让她觉得,婚姻生活最重要的不是豪华和浮华,而是能在繁忙与琐碎中依然保持着彼此的爱和理解。
霍震霆小儿媳的家庭生活:184平米老房的温馨日常
霍家的老宅,面积184平米,虽然并不是最奢华的家居,但却是霍震霆小儿媳的生活中心。对于她而言,这座老房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也成为她和丈夫共同的家。从外面看,这座老宅有些许年头,墙角可能有些微微的褪色,但对于她来说,每一处都蕴含着家的温暖。
她十分珍惜这座老宅中的每个细节。每天早晨,她会在宽敞的厨房里为丈夫准备早餐,厨房的窗外有着温暖的阳光透过,整个房间散发出一股家的味道。而她的丈夫,每天都会帮忙做些小事,像是倒垃圾、修理东西,两人互相扶持,共同维护着这个家的整洁与舒适。
尽管这座184平米的老房子并不豪华,但小儿媳却能在其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她没有被豪门的生活方式所束缚,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智慧,创造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她与丈夫共同经营这个家庭,享受着生活中的简单与真实,也让这座老宅,充满了爱与温暖。
霍震霆小儿媳的家庭角色:温暖的妻子与未来的母亲
作为霍震霆的小儿媳,她的角色不仅仅是妻子,还是未来母亲的角色。她非常重视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不仅关心丈夫的工作和生活,还会主动参与到家庭的各项事务中。她的存在,就像是这个家庭的润滑剂,维持着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每个周末,她会抽出时间,陪伴丈夫走访亲友,或是一起去超市购买家庭所需。她不仅关注丈夫的健康,也非常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夫妻间的沟通,还是与丈夫父母的相处,她总是温柔体贴,耐心处理每一段关系。她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出一个妻子的责任感。
霍震霆的小儿媳也在默默准备着成为母亲的角色。她时常和丈夫讨论孩子的问题,规划着未来的家庭生活。她对孩子的教育理念非常独特,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希望将家庭中的温暖与智慧传承下去。她以自己的行动,展示了一个即将成为母亲的女性,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如何通过细节呵护每一个成员的成长。
霍震霆小儿媳的生活态度:朴素与坚韧并行
霍震霆小儿媳给外界的印象,往往是温婉、谦和,似乎与豪门的生活格格不入。但实际上,她在日常生活中却展现出了一种朴素与坚韧并行的态度。无论是对待工作、家庭,还是对待生活中的挑战,她总是从容应对,坚定不移。
她的坚韧在于她对家庭责任的承担。在她眼中,无论是大事小事,都需要认真对待。她会在工作中投入100%的精力,也会在家庭中全心全意地照顾丈夫与家人。而她的朴素,则表现在她对奢华的无感。在霍家的豪华环境中,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简单而真实的生活方式,最喜欢的事就是在自己打理的家中,品一杯茶,看一本书,享受生活中的宁静。
她的生活态度,虽然并不张扬,但却深深感染了身边的人。许多人都认为,霍震霆的小儿媳正是那种能在豪门家庭中始终保持自我、坚守初心的人。她的朴素与坚韧,也成为了她与丈夫共同营造幸福家庭的重要基石。
霍震霆小儿媳的社会角色:保持低调的公众人物
作为霍震霆的小儿媳,她虽然生活在聚光灯下,但她却始终保持着低调的作风。在公众面前,她不做过多的炫耀,而是以一位贤妻良母的形象出现在大家眼前。她非常注重个人的隐私,尤其是家庭生活的细节。每当外界想要过多了解她的私人生活时,她总是礼貌而坚定地保持距离。
她的低调不仅体现在生活方式上,还体现在她对外界评价的态度上。对于外界的过多评论,她从不主动回应,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她从不为了博取眼球而做作,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与事业中。
在她看来,家庭的和谐与自身的内心平静,远比外界的光环和评论更加重要。霍震霆的小儿媳始终保持着低调谦逊的态度,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优雅与力量。
结语:霍震霆小儿媳的生活态度,成就了她的幸福人生
霍震霆的小儿媳,自从嫁入霍家后,生活如常,平淡却充满温馨。她的幸福,不在于奢华的生活条件,而是在于她如何在霍家的老宅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经营自己的婚姻与家庭。她的生活态度,朴素、坚韧、低调,成就了她与丈夫共同的幸福人生。
她的生活不仅是豪门中的一份温暖,也给许多普通家庭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榜样。她证明了,幸福并非来自外界的评价与物质,而是来自内心的平和与彼此的爱。霍震霆的小儿媳,正是通过这种平凡而真实的生活,诠释了什么是幸福的真正意义。